“曾有过人人都试图冷静生活的年代。”

高中快毕业时,我决心把内心所想的事项只说出一半。起因我忘了,总之好几年时间里我始终秉持这一念头,并且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果真成了仅说一半话的人。

我并不知道这同冷静有何关系。但如果将一年到头都得除霜的旧式冰箱称为冷静的话,那么我也是这样。”

由此之故,我用啤酒和香烟把即将在时间的积水潭中昏昏欲睡的意识踢打起来,同时续写这篇文字。我洗了不知多少次热水淋浴,一天刮两回胡须,周而复始地听旧唱片。此时此刻,落后于时代的彼得、波罗和马丽就在我背后唱道:

“再也无须前思后想,一切岂非已然过往。”

杂谈 超短篇

  后现代的死人书真的有用吗?当我们去解构那些权威,那些被视为常理的东西,生活难道就能变得更好吗?

  答案很明显。

  不能。

  即便解构一切,也不会引来更好的东西。

  我在这里无意说诸如解构是一种补全,通过对立面的方式重塑现代性这种话。

  因为问题并不在这里。

  关键在于,这就像石头剪刀布一样,解构克制结构,结构克制建构,建构克制结构。在这里并非有着某种东西比另一种更加先进的说法,只是一种单纯的克制关系罢了。能用一种去克制另一种,然后就用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我认为,在每个地点每个时间的某些社会都会有几套认知体系,他符合这个时代的现状,也同时为人们的生活指引着方向。

杂谈

  

我时常会在想要开口问问题的时候,下意识的涌现出不合时宜的耻感,仅仅只是一丝,就能把我脑内的沟通意愿全部浇灭。就像炸鸡配汉堡般理所应当的组合,直到某次看见别人使用相反的方案时,我才惊觉自己似乎在无意识下把这份抉择当成了一种通用解。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止不住的思考,自己究竟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行驶了多久?

似乎自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再没考虑过人际关系这方面的事,或许是麻烦,或许是幼稚,总之无论什么都凭着性子来,并一视同仁的对随机出现的人类投入大量热情和精力,也从不思考对关系的后果。事到如今也只不过是咎由自取。诚然,我大可以用这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这种理由来回应自己,然后继续在这条所谓“钝感力”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因为归根结底,这只不过是细微的不能再细微的性格缺陷罢了,并不会对你的人生造成多大的影响。不过,有必要继续维持下去吗?

你必须拖着如今在眼前的自己,终了一生。不能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

我坚决打算睁大眼睛。

可是,有些惨不忍睹。

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我敢笃定,自己从未真正反思过人际关系里遇到的挫折。对大部分人的暗示都视而不见,以一种逃避的态度应对了绝大部分的亲密关系。

杂谈

自我剖析和游戏,这两个词怎么看都不想是能联系在一起的样子,但人类在和其他事物的交互中会不自觉的凸显出自身的特质性格。我也一直好奇为什么我会持续往复的在游戏里做类似的行为,直到最近,我才逐渐明白这点。

我可以笼统的将我玩过的那些时间最长的游戏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战争策略,另一个是电子竞技类。关于电子竞技,我暂时还想不到太多可切入的角度,所以暂且搁置。那么本文的重点便自然落在了战争策略游戏上。

在小时候我经常会有这种梦,自己实际上拥有着强悍的力量,只不过是因为破坏力太大,所以无法使用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策略游戏给了我一个实现这个幻想的方式,也就是尽管自己偏安一隅,人口和军事实力却都遥遥领先,并且还在周边开辟出一圈的附属国以便隐藏我的实力。

实际上或许很多人都有过这种幻想,但我想说的是,这并不是正常的实现欲望的路径,为什么不是直接统一呢?这是个问题。并且我也不是在其他的玩法腻味后才开始的,而是近乎无师自通的重复起这一享乐模式。

我认为它本质上是一种权利结构的延伸,当无法通过正常方式满足自身欲望时,欲望并不会消失而是会转喻和隐喻化,譬如说在能指链上滑动的欲望对象,从而将未完成的欲望转化为替代性的形式。

实际上这份幻想也来源于这种形式,正是因为权力的缺失从而用这种幻想来满足自己,就像是赚不到钱而自视清高的人一样,只有持续这种幻象,自身的完整才能得到补全。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从家庭去切入这一构造,正如同父子关系就是权力

从小时起,我便喜欢一个人打游戏,一个人玩游戏正常,但那要是多人游戏呢?我常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乐此不疲的一把接着一把。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看,这都很奇怪,甚至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今日。
  最开始我把任何可行的游戏类型都试了一遍,三国杀,僵尸感染,五子棋,只要用纸笔能完成配置的我所能想象到的游戏,几乎都尝试了个遍。大抵是4399里那些主流游戏。在往大点,我便用上了手机,这时重新请出我们的核心装备,世界征服者。游戏并不算多精彩,但对于当时年幼的我来说已经完全足够。在欧陆战争的多人游戏中,我发现了这个堪称完美的游戏形态,一个人分饰多角,在那时连我的纸上游戏也变成了战旗类,甚至说欧陆战争桌游版(或许是小学)

  • 把游戏分为两种

一、升级积累,也即大鱼吃小鱼型

二、区域平衡类,投骰子,还有部分Fps类射击游戏,依靠反应,短时间的行动决定胜利,即使积累再多也没有100%的概率胜利。在游戏内部的分数版也能看到侧重点。

  • 7月份重看自己3月写的文章,顿觉费拉不堪,难以想象我以前的表达能力居然差到这种地步。)

有点崩溃,写了半天结果突然蓝屏。还好我每次写的东西都不多。

在睡眠被打断的时候尝试重新入睡,便有很大的概率做梦。——栗木。

Ntr 故事是某个双方关系遇到了一种极端的危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故事。由这些核心要素,构成了扭曲的三角故事–Ntr的故事结构

一部电视剧讲述了这样一个情况,一位跳河自杀的公司职员,意外的没死,反而漂流到河中心的无人岛上。这个无人岛虽说建在城市里,但和人类社会脱轨。四周时不时飘来各种各样的有用没用的垃圾。于是他靠着这些人类文明的残留物在无人岛中心生活。 –某部不知名电视剧

想法

  • 文艺作品的互通和类比–锐评行业头部二次元手游

  • 这一期可以说是上一期手游评论的扩充版。文章的核心思路很简单,把文学作品和二次元手游和绘画等等文艺作品联系起来,既所谓文艺作品的互通性,基于这套理论我们可以从某个熟悉的文艺知识领域那里拓展到其他文艺作品上。

  • 文艺作品的作家都有一条相似的成长路径,第一步综合性的了解一种文艺介质,被其所影响,第二部选择一条道路并为之付出努力,第三步经历各式各样的挫折,第四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文风画风或是其他的什么,这点尤为关键。在个性化的过程中作者个人要素的凝聚和文艺作品的创作技巧实践融合的恰到好处,也不禁令人啧啧称叹。第五步,是突破自己的风格。第三步和第五步应该还能拓展,只不过我并没有相关经历,也未曾有过这些人群的访谈机会。所以着重描写第四步。

  • 我们可以简单的试着去用这套理论锐评一些文艺作品。例如现在的二次元顶流作品,原神。

  • 假如把原神看作一部文学作品,那它会是哪种类型的?

  • 内容主要是运营和游戏性的分析

游戏

  • 这篇文章是之前内容的重置版,更新并整合了我对于自虐的理解和对性别秩序的想法,里面大多是关于主体性的东西,同时缝合了拉康的精神分析。最后是家庭关系(鸽了)和心理学的随笔。文章字数难得扩充到了五千字,实属不易。如今回头重看自己当年写的内容,无一不无聊至极,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也不丝滑流畅(最大的问题是生硬的生活用语和学术词汇杂糅在一起),如今写小说时这些问题更为难忍,于是便有了如今的重置合订本。
胡言乱语

某天,走在图书馆那令人头晕目眩的阳光下,我改变了那个主意。——栗木

  • 在这一天发文,想必大家也知道是哪场考试了。(写完这篇文章已经是几个月后了)
杂谈

  • 作为现代社会自反性的厌童
  • 当我们去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便会发现儿童这个概念仅有四百年之久,作为在启蒙时期兴起的人权概念,哪怕说儿童是启蒙精神的产物也不为过。
  • 在经济下行时期,大众对弱势群体的接受度会进一步降低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