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会在想要开口问问题的时候,下意识的涌现出不合时宜的耻感,仅仅只是一丝,就能把我脑内的沟通意愿全部浇灭。就像炸鸡配汉堡般理所应当的组合,直到某次看见别人使用相反的方案时,我才惊觉自己似乎在无意识下把这份抉择当成了一种通用解。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止不住的思考,自己究竟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行驶了多久?
似乎自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再没考虑过人际关系这方面的事,或许是麻烦,或许是幼稚,总之无论什么都凭着性子来,并一视同仁的对随机出现的人类投入大量热情和精力,也从不思考对关系的后果。事到如今也只不过是咎由自取。诚然,我大可以用这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这种理由来回应自己,然后继续在这条所谓“钝感力”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因为归根结底,这只不过是细微的不能再细微的性格缺陷罢了,并不会对你的人生造成多大的影响。不过,有必要继续维持下去吗?
你必须拖着如今在眼前的自己,终了一生。不能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
我坚决打算睁大眼睛。
可是,有些惨不忍睹。
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我敢笃定,自己从未真正反思过人际关系里遇到的挫折。对大部分人的暗示都视而不见,以一种逃避的态度应对了绝大部分的亲密关系。
原生家庭
在我看来,东亚儒家有传统的两大问题,一方面是关于原生家庭的,一方面是关于男女的,原生家庭这个词从学术界下放至公共空间是亲子关系的重要进步,它将过往隐匿于以亲情为借口的权利结构之下的矛盾,以科学意识形态的方式展露在公共视域,勾勒出这一微型权力场中被长久遮蔽的裂隙。
人们逐渐意识到,世界上并不会有一个神奇的机器,能在新生儿诞生的刹那,“激活”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的爱。
即使催产素大量分泌,人类依然能维持理性。亲子关系和世界上任何的亲密关系一样,会有蜜月期,倦怠期,甚至产生厌恶,离合的情绪,说到底,也不过是众多亲密关系里的一种罢了。
实际上,在亲子关系里,情感反而是最不重要的那个。最重要是一种生产关系——关于照料,培育,持续投入的义务责任。当然这份生产关系的回报率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变低,如今的观感类似于在楼道里建电梯一样,对个人而言,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个人体验
我很少和他人谈论自己的原生家庭,并非有什么其他的原因,而是一种简单的缺位。就像一个被水打湿的火堆,不管扔进去多少燃料,都烧不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我很少在人际关系里下功夫的原因,他人是无法理解也理解不了的,与其把时间花费在这种无聊的事情上,不如做点其他的什么。
还记得小学时的一件事,似乎是成绩下降了,老师批评传回家。于是在打骂中,他们问我原因,我说自己是在胡思乱想,在想事情,想什么都有。
“你想这些干什么?老老实实学习就行了。”
或许是这句?又或许是其他的。不过总之就是这样的策略。
我觉得面对这类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有无数种,但他们却在所有解决方案里精准的选中了那个最差的。连几千年前的大禹都知道堵不如疏,几千年后的人能不明白吗?我觉得他们是明白的,只是不想耗费精力罢了。
其实以当下的眼光看,这是正常的小孩子所能做出的行为。一个精力旺盛,且对世界抱有无尽好奇的孩子,难道不会胡思乱想吗?就和哈基米天生有捕猎基因爱玩逗猫棒一样,人类本质上还是动物,小孩子的动物性尤其强。
也是从那时起我便意识到,他们无法理解你,也不想在理解你的这件事情上耗费精力。除了做题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没有和他们讨论的必要。
在这里并没有什么值得说到的东西,只是单纯的我并不爱你,我也不想理解你。
就和那些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样,他拥抱了他的父权责任宏大叙事,关切其“民”,却唯独不愿为其“子”驻足,并不是因为这套父权体系,或是其他花里胡哨的原因,不爱就是不爱,没什么可说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也并不想去反驳那些“父母其实是爱你的只不过表达方式有问题”的这类观点。在上个世纪这些言论已经被说烂了。
实际上,无论是生理还是社会都很难将两个本无联结意愿的个体强行粘连,能够将两个漠不相关的个体捆绑起来。
在原生家庭里我逐渐学到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求助无效,第二件事就是我必须独立着去解决所有问题。
其实单拎出来也不是什么值得说的事情,不过是一个小毛病罢了,但,你也没法知道身上的问题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自己是否在无意识里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类人。
并且思维逻辑这东西往往是一整套的,假如在某个环节出问题,那么临近的部分也会出问题。就像是某个人并不会因为看了一段文字或者是一个视频,就变得六亲不认了,而是心里已经有了六亲不认的基石,然后遇上了合适的输出空间罢了。这一套东西经过了漫长的发育和验证的,在碰见了催化剂之后快速生长出来。
就和我刚入大学期间看那些知乎的功利主义鸡汤并把他当做人生信条一样。上大学以前我就是这些鸡汤的受众,只不过是没有遇见这么合适的鸡汤罢了。
最后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时常在思考到底是哪里的味道不对?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总有一股异味?他是一种整体的怪异,不流畅,滞涩感,假如单看某一句是挑不出问题的,但连成一起,就显得那么奇怪。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我写东西几乎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导致整篇文章没有明确的主线。很多时候我一开始想讲的东西就那么两三点,但是随着我一段段的将文章充实后,主线就被完全稀释了。
写这些东西之前我自己脑海内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的,我到底要写个什么东西出来?这个问题可能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导致内容要修改很多个版本,才能达到勉强能看的水平。
除了这一点之外就是技法上的,和情绪上的连贯程度,虽然我是按照知乎的格式去写的,但内容不是,我并不以分享为目的,所以在情绪调动这方面是很原始的,当然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是我有试着去调动情绪,但是实在写不了那么多,这部分情绪调动,我以后会试着将他们连起来,比如说集中在开头或者是中间段。
等什么时候能到达我的70分标准后,我估计就会减少这些文章翻新的频率。
但,在此之前,恐怕我依然会长时间的对博客内容进行各方面的修订。
- 本文链接:http://misakishiki.site/posts/1956140585.html
-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默认采用 许可协议。



若没有本文 Issue,您可以使用 Comment 模版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