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现代社会自反性的厌童
  • 当我们去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便会发现儿童这个概念仅有四百年之久,作为在启蒙时期兴起的人权概念,哪怕说儿童是启蒙精神的产物也不为过。
  • 在经济下行时期,大众对弱势群体的接受度会进一步降低
小孩的诞生

​ 在传统社会,小孩的地位实际上是没那么重要的,无论是河边的弃婴,还是易子而食的故事都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 只有在父母的支持下,小孩才能拥有成为一个正常人的资源,其状态和一些动物社会很相像。

​ 古代由于其经济结构的特点,所以对人口的需求远远要比现代旺盛。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拥有多个成熟的男性就等于间接增强了自身的实力。hexo deploy

这也导致只要

​ 不过和资本主义一同到来的是现代性。时代在急速发生变革,人生体验需要加速,学习技能需要加速,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人们重新规划自身时间。

​ 孩子也随同现代性一起,从需要抚养的人,一个有待成长的人类,变成了一个承载着诸多要求的个体,换句话说就是童年在消逝。

​ 孩子变成了一种投资意义上的劳动力,复归成一种商品,即一种长期投资的股票或是其他能提供情感支持的物品。

​ 家庭把自身的一些东西寄托给孩子,孩子也享受着这份资源,然后逐渐的成为参天大树。不过,本质上来说,家长其实不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付出如此多的精力。因为从孩子这件事情上获利的只有社会,就好像是花了众多心血,给小区里建了座电梯,虽然你也用,但是这有必要吗?

​ 现代社会在压缩人们的时间,对于小孩和家长而言也是如此,社会压力不断通过教育设施传导给儿童。

​ 孩子也越来越早熟,越来越令人感到不适,孩子造成的恶比其他的恶更让人感到恶心,甚至已经超出了成年人的接受范围。hexo deploy

也不在变得让成年人能够轻易容忍其错误行为,社会对作为教育失败的产物的熊孩子的态度则完美体现了这一点。孩子的生长需要同转基因食品一样加速,需要尽早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劳动力,并且不对其他人造成困扰,父母则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资本投入,让其进一步的了解更多社会规范和掌握更多技能以便在现代社会立足。巨婴一词和娘炮一词很像,巨婴一方面意味着对特定成年人的批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婴儿的厌烦,而娘炮也不仅仅是批判失范的社会性别,同时批判的还有娘,即女性本身,这两种情况下,弱势群体都作为一种贬义词存在,只不过他们弱势的方向不同。

​ 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要把儿童收纳到一个社会空间里去,通过设置一个儿童友好区域,这个区域的儿童不必受到成年人的审视,也不必被要求以一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来行事。然而这样设置的效果令人怀疑,我们得以社会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通过设想其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来重新规划和纠正自己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某种意义上,将儿童单独拉出来只会延缓他们社会化的进程,只是将看不见的问题延后。目前有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这类说法,不过我估计成效不会太好。

​ 假如按现在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可以预见,日后针对弱势群体需求的挤占只会持续发生下去,不管是女性还是孩子还是老人,类似韩国的那种”无儿童区“的现象也会持续增多。不仅仅代表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厌恶,其实本质上是人本身的困境,任何方面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