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的互通和类比–锐评行业头部二次元手游
这一期可以说是上一期手游评论的扩充版。文章的核心思路很简单,把文学作品和二次元手游和绘画等等文艺作品联系起来,既所谓文艺作品的互通性,基于这套理论我们可以从某个熟悉的文艺知识领域那里拓展到其他文艺作品上。
文艺作品的作家都有一条相似的成长路径,第一步综合性的了解一种文艺介质,被其所影响,第二部选择一条道路并为之付出努力,第三步经历各式各样的挫折,第四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文风画风或是其他的什么,这点尤为关键。在个性化的过程中作者个人要素的凝聚和文艺作品的创作技巧实践融合的恰到好处,也不禁令人啧啧称叹。第五步,是突破自己的风格。第三步和第五步应该还能拓展,只不过我并没有相关经历,也未曾有过这些人群的访谈机会。所以着重描写第四步。
我们可以简单的试着去用这套理论锐评一些文艺作品。例如现在的二次元顶流作品,原神。
假如把原神看作一部文学作品,那它会是哪种类型的?
内容主要是运营和游戏性的分析
- 这篇文章是之前内容的重置版,更新并整合了我对于自虐的理解和对性别秩序的想法,里面大多是关于主体性的东西,同时缝合了拉康的精神分析。最后是家庭关系(鸽了)和心理学的随笔。文章字数难得扩充到了五千字,实属不易。如今回头重看自己当年写的内容,无一不无聊至极,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也不丝滑流畅(最大的问题是生硬的生活用语和学术词汇杂糅在一起),如今写小说时这些问题更为难忍,于是便有了如今的重置合订本。
某天,走在图书馆那令人头晕目眩的阳光下,我改变了那个主意。——栗木
- 在这一天发文,想必大家也知道是哪场考试了。(写完这篇文章已经是几个月后了)
作为现代社会自反性的厌童
当我们去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便会发现儿童这个概念仅有四百年之久,甚至可以说儿童的诞生是启蒙精神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开始逐步具有一些权利和特定的关照,成为社会文明的标识。
学校是阶级的再生产的场域——布尔迪厄
当我们用考古学的眼光考察如今的教育场域,我们会发现两个极端,首先是大学成为容纳社会教育资源的集中地,这要求产业升级持续进行,而相反技校则成为应试教育下残次品的收容所,所谓低端的技工和被社会歧视的体力工。极度不平衡的教育资源和差异巨大的双轨制教育,成为当今时代印记。
所谓廉价农民工变成了如今的廉价大学生,但大学生无法忍受和他们父辈从事一样的劳力工作,他们不愿意将自身的劳动力投入在工厂里,也不愿在蓝领上下功夫。
这算是我创建博客起来的第一次归纳和整理。当时很多东西写的比较草率(用我现在的视角来看写的实在很烂),而且也没有标签,对之前未完成的东西进行一个补全,然后对包括标签啊,一些会的功能给他加上,顺便加一点东西。等改造完成之后就删了这个,省略一些毫无意义的癔语
还有对友链进行一个大扩展!!!
内容就分为三个类别
1书籍,2所思所想,3,日记体 4,生活观察 5,非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