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阶级的再生产的场域——布尔迪厄
当我们用考古学的眼光考察如今的教育场域,我们会发现两个极端,首先是大学成为容纳社会教育资源的集中地,这要求产业升级持续进行,而相反技校则成为应试教育下残次品的收容所,所谓低端的技工和被社会歧视的体力工。极度不平衡的教育资源和差异巨大的双轨制教育,成为当今时代印记。
所谓廉价农民工变成了如今的廉价大学生
一,职校!职校,
让我们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细细考究这一切的由来。
从1958年起,由于工业非常落后,所以我国实行了半工半读和工读结合的教学状态,一种形式是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储备,进入工厂生产。另一种则是企业自己办学校,工人同时成为半工半读的学生,这两种形势都是互惠共生关系。这一时期,包分配免学费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大伙的首选。
工学结合时的互惠模式,随着大量国企的市场化而结束,变成实习模式,而巨大的低端劳动力需求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把大量的学生安排到单纯出卖劳动力的岗位,毫无技术可言,去技能化极大增强这些学生的异化感和就业体验又进一步减低了人们对职校的认可度。
在市场经济大范围推广后,劳动力商品化的影响逐渐显现,中职也不再免费和包分配。一方面,国企大量破产加上,使得原先互惠共生的职校跟着一起破产,或是经费逐渐减少,总之教学质量逐渐下降,另一边的高校则不断开始扩招,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和适应新时代产业结构的教学模式显然更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普通高中对职校生源的抢夺使得职校进一步萎缩,生源质量逐渐下降。这一系列恶性循环使得职校越来越差。
二,高等教育
这边是职校的落幕,那么高校的落幕是何时开始的?目前大量廉价的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只能说是不尽人意,先说说大学对学生的教育的问题,之后是从时代的角度出发去考察大学。
首先是绩点,绩点可以说是学生的平均价格,在一些好的大学,绩点就是学生劳动力价格的体现,将这类活动量化,也使得大学成为了一类批量生产劳动力的工程,同质化的培育功能简单而又粗暴。
00年代的大学报考盛景就不用多说
从大时代来看学历贬值,越来越快的科技发展速度,已经使得大学生不具备优势,原先的认知水平已不足已产生优势,大学=高薪企业变成了大学=进入就业市场的入场券。
文化再生产(传统理论)文化资本对教育成就的帮助,文化资本的关键在于学校所不教授的这些惯习模式,而教师又是精英文化的产物所以精英文化的打量让没有文化资本的学生处于弱势。
我不去探讨是文化流动,文化抵制理论这类教育促进平等的理论,毕竟在实证数据的指向下显然是教育促进不平等更有说服力。
虽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获取分数的难度有极大差异,这一叙事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外在身份在此仿佛不起作用,即使是身份不同,在分数上也不会有过大的差别。努力即可获得高学历,即获得更好的工作,在这里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运转,通过监狱式的学校和繁重的工厂式的脑力劳动,学生仿佛预见自己社会精英的未来,就同工厂里工作的白领预见自己坐上企业老板的位置一样。智商+努力=成就。然而事实上智商差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大部分人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天才。在这个等式中我们消解了,其次是努力,资源的堆砌可以使努力获得分数更具有效率,这是唯一解释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升学率差异的角度。那么等式就变成了资源=成就。
三,崇高客体
原先大学文凭原先是稀缺机会分配的代理机制,代表着应试教育的佼佼者,某种文化特权和认知能力,而随着这张纸人手一张,其区分作用和位置性商品特征也失去了。内卷是描述这一现象的流行名词,简单来说,倘若大伙都坐着看电影,那么站着的人就能看的更清楚,而一旦所有人都站起来,那么则需要垫脚这类操作,那么一旦垫脚普及起来,则需要新的区分体系。吉登斯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就是自反性现代化,即创造性的自我毁灭,在工业社会的不可抵抗的活力和趋势下,工业社会被自身毁灭,正如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决定了自身的灭亡(虽说两者最终的结论不同)精英教育在无休止的扩张的同时摧毁了自身,高等教育变成了另一种形式上的初等教育。还有另一种说法,即将学历看做财富去研究。这儿有一个简单寡头财富和民主财富的区分,一旦基于特权的寡头财富被分配了,那么其自身也遭遇毁灭,而民主财富,则是非位置性商品,具有稀缺性,是一种地位的证明,享受着背后的符号秩序带来的支撑。
持续性的增长就是资本主义的奥妙之处,仿佛一切只要有了增长,不断的危机就会被消除,学历的增长,薪资的增长,成功的增长。学历成为被人膜拜的神圣图腾,是菲勒斯。然而同时符号秩序不断生产的匮乏是身份秩序的必需品,无数符号都围绕匮乏构建,然而匮乏背后空空如也,人们打开崇高客体的门,却发现背后什么也没有。崇高客体是无法过于接近的客体,如果过于接近,它就会丧失它的崇高特性,成为庸常的粗俗客体(vulgar object)
- 本文链接:http://misakishiki.site/posts/3467364145.html
-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默认采用 许可协议。
若没有本文 Issue,您可以使用 Comment 模版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