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欲望,关于色图
欲望的轮回
人生意义如果要锚定于欲望,那么很容易遭受挫折,或者说结局只有失败可言,在通常能够量化的目的,欲望中。例如学习成绩,某某考核指标,达成了这个数字,即完成了我的欲望。然而这一类数字的增加或者减少,往往会在某个范围内,(有对比存在。
实现这个数字的途中就附带了超越其他人,或者获得其他人的承认。在超越这部分人之后,我们很容易受到其他人对自己的超越而受到挫折,譬如说一个人辛辛苦苦付出不懈努力而得到好成绩,而另一个人通过某些超验的天赋,无需通过努力也可以完成这个欲望循环。在这样的对比下,个人的欲望循环就会受到冲击。更何况这个数字并没有终点,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在数字上数倍与我们的人,
然而战争策略性游戏却并不相同,支撑我很久的就是我随时可以终结这个欲望循环,即随时可以使用某些方式让自己超越任何的AI,强敌。因为我已经具备了实现欲望的方法,随时可以结束这个欲望循环,但是我并没有迅速的主动结束,反倒是在这个欲望循环中继续留存,这个欲望的终结往往不是我主动开启,而是被动受到挫折结束的(即一个AI统一世界,但我通常会阻止这些事情的发生,处于一个观察的状态)
这种欲望的机制导向了留存欲望本身,我把他叫做欲望的留存。
图像史的回旋
来点色图。色图作为一种图片式的涩情产生于现代时期。凝视的主体带有窥视欲望,图像及其背后的故事则在暗面,图片犹如一个望远镜,把时间停滞下的光景作为其内容的核心。随着摄影角度的不同,其生产的欲望也不一致。在这种单向的窥视快感中,主体可以尽情观察,直至图片的每个细节都被扑捉。
而在后图像时代,图片的背后则没有任何主体,因为现实中的图片,在科技的加持下可以肆意修改,美化,这时其背后呈现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主体面貌,而是不可名状的事物,为了保护主体本身的欲望不被消解,新的图像的主体就被建构起来。此时图像背后的主体无关紧要,图像本身成为了欲望的对象。甚至经过主体的拼贴,对图像本身的修改,图像就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欲望主体,此时可能和最初的样貌完全不同。
接下来图像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可能图像的生产会进入私人化的阶段,色图其背后的欲望和思考一起被简单的生成,重建,直接指向主体的欲望本身。然而主体并没有欲望。
- 本文链接:http://misakishiki.site/posts/2075963140.html
-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默认采用 许可协议。
若没有本文 Issue,您可以使用 Comment 模版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