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阶级的再生产场所–布迪厄
在上高中的时候便有许多同学对本省的招生名额颇有微词,“为什么北京的本科录取率这么多啊,而我们阿卡林省本科录取率这么低。”而当时老师听到这句话总会说“高考已经算得上人生最公平的一件事了”。那个时候的我,不具备对这件事情深度思考的能力,喜欢把别人(网路论坛)的观点当作圣经,牢记于耳,然后和同学们讨论,但是讨论往往得不出什么好结果,最后无非就是怪怪上层和投胎。
正文开始,我们首先来聊聊两个制度,重点学校制度和学轨制度。
重点学校制度,顾名思义则是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到更好的学校上,比如省重点中学,不管从硬件设施还是从软件设施上来讲,这些重点中学的资源都是远远强于普通中学的,在学区房政策出现之前,我们省还采用的是考试进入重点中学的一个情况,当然在我那一届,按地段分学校的政策已经出现了(小升初考试)。那时通过各种关系,我进入了市里面比较好的中学里的比较好的班级,代价就是中考要比别人多100分才能进入重点高中,现在回忆起来,那里的环境确实很好,不管是学习氛围,还是老师的教书能力(还有亲戚的帮助),难以想象没有进入到那个中学之后我现在会在哪里生活。
学轨制度,既职业化教育和普通学术化教育,高中阶段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大学阶段分为高等职业教育(大专)和普通高等教育,在现代,往往读职业化教育的学生会被认为是没有前途,不努力的。而通过普通学术化教育的学生,则会被人高看一等,这种社会现象体现了中国人潜在的思想观念,“唯有读书高”。现在大专和本科的分数线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职业教育实际上并不完善。这边每天讲大国工匠,但是大专和职高的教育资源比起普高和本科的资源实在太少。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职高和大专学生名声低于普高和大学学生一等(优绩至上主义带来的必然后果),当然我也没有实际去过大专和职高,所以大部分观点还是通过网络和身边的讨论知晓的。
从学校方面分析了不平等的体现,而在家庭教育上,差别又在哪里呢?布迪厄的研究给了我们思考的方向
1,文化资本对受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影响
2,学生背后的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的多少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3,学生所处的家庭所拥有文化资本的多少对专业选择的影响
4,学校不是神圣场所,不是“象牙塔”,而是利益争夺的战场。
我们来分析一下布迪厄的理论(主要指文化资本,符号暴力这块不考虑)
文化资本指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你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你的综合文化气质,这些东西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点很容易理解,有钱人可以拖关系去好的重点高中,或者是买个学区房,来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到了大学,即使去不了国内的大学也可以去国外的大学修读,毕业以后搞个国外水硕,在接受教育方面,普通家庭和有钱家庭也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家庭因为家长的学历较低,对于教育理论完全不了解,靠着一些新媒体,营销号的文章来固化脑海中的“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家庭教育,说白了,孩子成不成才完全看运气。并且一直以来,很少有关于如何做父母的有益教诲,而关于如何孝顺父母的愚蠢教诲,则数不胜数。。。儒家经典极少论述,父母们该如何修炼自己慈爱孩子的能力,而是长篇累牍地不断讲述,孩子们该如何去听父母的话。--巨婴国
。
学生背后的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的影响,高中和大学体现的较多,没有这种经历的家长往往不知道如何引导自己孩子,而一部分中产阶级和有钱人因为有过相关的教育和人脉,所以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出规划,大部分普通人的孩子即使到了大学也搞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找关系带一带,搞个论文二作,搞个大创,搞个竞赛,事实上这些人的学业成就往往强于大部分人。
大部分文科专业,都赚不到多少钱,尤其是搞理论的文科专业。家庭的文化资本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简单理解这句话,开公司的家庭知道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缺人,好就业,而孩子也不用太担心家庭情况,可以读研,读博,甚至追求理想(一些研究生蛮贵的)。普通家庭估计连一些专业的名字都没听过,也应该不会知道什么专业好(可能一些中产阶级会花钱去联系专门研究报考策略的人),顶多根据网上的消息得出结论,这是一道信息鸿沟。考上了,但没钱读研究生,然后不去复试的人我也见过,(很多人一进学校就无脑想读研,但往往呆几个学期就会放弃自己的想法)。理科专业比较好就业,所以普通家庭往往在高中分科时让孩子选理科(一些省份已经不搞文理分科了)。
总的来说,教育不公平依然存在,阶级分化会随着资本的发展越来越大,伴随着阶级分化的是优绩至上主义,这种思想会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既我成功了,是因为我努力,而不是因为背后的东西,并且这种思想把成功与否视为衡量优点的标准,而看不起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我失败了,是自己造成的,纯粹是因为我没有能力或者是不努力的结果,我不想去追求成功,这种来自上层的傲慢和羞辱在无形中对每个人施加压力,使得很多人把高考看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把统治阶级需要的文化传统向学校传播,规范学生的思想,压制部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符合的思考模式,这种符号暴力让人们接受这不平等的一切(我感觉符号暴力其实有点像意识形态功能的一面),大部分下层阶级虽然随着经济发展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水平,但是它们的子女依旧维持着阶级再生产的过程。并且在这种教育不公平的背景下,学生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读书”的工作变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大部分人出来之后也不知道干什么(我们国家对于就业和兴趣培养这方面教授的知识较少),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如今社会意识的下沉。
新穷人的概念则体现了这种情况,新穷人的特征1.生活在消费时代,带有消费时代的印记,既金钱就是一切,2.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是薪资和普通的劳动者差不了多少,只是精神世界更加充足。
- 本文链接:http://misakishiki.site/posts/602975785.html
-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默认采用 许可协议。
若没有本文 Issue,您可以使用 Comment 模版新建。